台灣文化運動在西元一九二零年的啟蒙造就了台灣文化運動的底蘊,這一段歷史不僅是台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台灣在各個層面的文化復興的年代,古諺說道::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了艋舺的繁華;但是對比今日艋舺充滿著各種都市因為開發太早遺留的殘破的都市區域。而大稻埕與艋舺的關係相關聯。這一切的一切必須從台灣新文化運動館淵源說起。
新舊文化交匯地、人文薈萃大稻埕有著一段文化運動歷程中,追求新知與自我文化的核心價值能持續被深耕,歷久彌新。日治時期台北北警署轄區管理大稻埕,該區多台灣人聚居,署內設置有拷問用之水牢。
大稻埕地區為日治末期台灣民主政治社會運動之發源地,台籍菁英因鼓吹其理念,難容於殖民政府而被捕監禁,其監禁所在地為原木構之舊北警署位於本館現址對面(即現家樂福重慶店)所在地。
西元一九三三年(昭和八年)新台北北警署於現址(日治時期的蓬萊丁;也就是現在地址為保安街與寧夏路交叉口的寧夏路八十七號)完工。
由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但承包施工也有台籍人士參加。該棟建築為設於臨街兩層樓水泥建築,外觀呈流線形,入口設在轉彎處。有一對變體的西洋式柱子外牆所貼的褐色面磚為北投窯廠所產,這種顏色也稱為國防色,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之作用。一樓設有扇形羈留室、水牢、鞭刑室,歷史流傳最經典的就是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報創辦人之一蔣渭水及台灣民眾黨的黨羽被關過此地。如此嚴刑俊立見證警察之威權。
隨著時代的變遷之下;西元一九四五年後,台北北警察署改制為台北市警察局,台北北警察署也歷經「刑警總隊」、「第一分局」與「大同分局」。西元一九六一年第一分局進駐增建南側及三樓部分,防水層年久失修,現況不佳,曾於西於一九八四年嚴重漏水大修,與一、二樓原建造物同時整修立面。
西元一九九八年原台北北警察署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這座警察局是台北市僅存的30年代警察局,有時代見證之價值;尤其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之拘留所及水牢,更能呈現警局的特殊空間。為利後續使用進行整體空間與設備的規劃與修復,西元二零零六年台北市政府將其定位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目前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空間配置與其他台北市的歷史的市定古蹟相比,比照博物館來經營。一樓為常設展覽(目前展出黃金年代的公與影展覽)。展覽內容為西元一九二零年代台灣文化運動的歷史的寶貴資料。從展覽內容看出現在台灣的一切經歷,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先發生過,人性的輪迴與歷史的偶然就是不斷重現。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二樓為特展空間。目前展出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特展。展爛內容以日治時期日本人與台灣人在當時候社會的階級性差異,台灣人與日本人在戀愛到結婚時所面臨的當時候社會氛圍,對於愛情的定義是不同的待遇。
從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的歷史:看出此棟大樓在日治時期警察的威權統治,對於台灣人來說這是個歷史見證的建築物。經過整建之後再走入這一棟建築物仍可見到日治時期的老舊的環境氛圍,前人的生活對於後人的台灣人是否覺得進入到歷史的洪流中,還是相反地覺得陌生呢??
~~~~台灣新文化動紀念館相關資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