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尤其是歐洲的街道上,百年以上的老舊建築物比比皆是。老舊建築物可說是非常的耐用。對比於台灣;在號稱天龍國的台北市是一個移民的城市,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在台北市四十年以上的屋況的建築物高達百分之七十。在天災頻率甚高而且建築物的施工常見到偷工減料的台灣乃至於台北市,建築物的折舊率就會比國外的歐洲來的快。
但是一個城市的發展總是從落寞到繁榮再回到落寞的循環,台北市便是從這樣的就是如此從繁華到落寞的停滯一個循環城市。台北市可說是一個老舊的城市因此老屋特別的多。因此在開發最早的大同區尤其更是如此。對於老屋來說;老屋可能面臨到以下幾個情形,包擴人口高齡化、產權細碎複雜化、空間使用不足化、都市規劃不符合需求化等等。
從西元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到今天,歷經六個多月,台北市大同區的老屋在台北市政府都更處主導老屋的改造政策之下,一些申請的都市改造的指標性建築物差不多已經改造完成。而台北市大同區各個老屋還有許多豐富的回饋活動。這次老屋指標性的改造成果,在島嶼工程公司用導覽方式帶領之下,今天帶領大家走訪台北市大同區的兩個區域(早上為大龍峒與下午為大稻埕)每個老建築物都是屋況提案點告訴大家改造老屋的過程,及如何透過老屋空間跟街區互動。
一整天在大同區的走訪之下,一共走訪了五個指標性的台北市政府都更處主導老屋的改造的建築物。這五個分別為大龍峒地區的空間藝文空間使用的孜空間;大龍峒地區運用舊建材打造一手空間並且關懷在地,利用藝文來行銷文創的果然文創;在大龍峒地區以推廣植物染的高淑玲老師的植物染教室。在大稻埕地區以清朝時代的建築堂號的洪儒堂改建成邊境實驗室的跨越設計公司;大稻埕地區以復興八將團為志的舒喜巷。以上這五個老屋的建築物改建後的使用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融入在地與串起街區活化的再利用。
大龍峒區域是現在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 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摁。大龍洞地名之由來可追朔至清朝道光年間,此地因生員、舉人中試人數較多,鄉民視士子如龍,才開始有 之別名,至今仍用此別名。另說則是附近有如龍的 風水大龍山(既今日的圓山),故稱大龍峒。在果然文創公司的張文穎先生的先祖父張書紳便是如此一個例子。從果然文創店內的先祖父留下的一副對聯可見得大龍峒的龍脈是如此的書生門第,而在老師里內的老師府之稱的陳悅記三級古蹟更可見得。
大稻埕歷史街區經歷一九九零年代的抗爭與建設,直到今日的風華再現,成功吸引許多藝術、創意人才來此創業,傳統商業、文化產業讓大稻埕變成了新、舊可窺見的地方,而且還在繼續繁衍新的模式。
值得另外一提的是舒喜巷在大稻埕城隍廟前街上,是一條清朝就在的巷子,時至今日霞海城隍的分靈都會回來祖廟祭拜,就是從這條巷子進入,稱之為大稻埕的表參道也不為過,而這條巷子裡仍有數個住在這邊超過五代的老家族,可以是老大稻埕的文化核心區。信仰帶來文化傳統與在地生活,從還願文化衍生而出扮將習俗在每年城隍祭典繞境時,延續著百年來的信仰組織傳統,他們是城隍的信眾,也是城隍的孩子。
留言列表